產品專線:400-6266-208
微信公眾號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地下管廊匯集了城市的各種生命管線,關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城市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地下綜合管廊具有擴容方便,檢修、維護便利等突出優點,在新建城區或具備建設條件的地區廣泛采用。但若疏于管理,會出現諸如井蓋被盜,隧道進水,隧道內空氣質量不及格,有害氣體超標,造成隧道火災隱患等多種問題,從而影響電力電纜安全運行。智能化監控集中管理系統能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是保障地下綜合管廊安全運營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設管廊運營管理環節的重中之重。
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纜線管 。
綜合管廊安全監測整體架構分為實地部署的傳感網和監控中心云平臺兩部分。
其實現方式是在管廊關鍵位置部署傳感器組成傳感網,以485總線方式連接,通過以太網絡將管廊內反映管廊環境安全的相關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使管理人員通過監控中心的云平臺或移動端APP隨時快速掌握自己責任范圍內管廊自身的安全,并結合相關各種設備的運轉情況,及時了解管理內環境信息、災情和非法入侵的發生及其位置。
依托完善的預警、報警機制,一旦發現監測設備異常報警情況,管理人員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設備異常,進而解決城市管廊設施受人為破壞的地下隱患,保障管廊內通風、照明、排水、防火和通信等設備的正常運轉。
7*24小時自動化在線監測系統(云服務+APP);網頁、手機隨時登錄查看監測數據,無需搭建監控中心;設備生產供應-安裝施工-系統運維一站式服務模式;專業施工團隊,嚴格遵守施工質量控制標準,確保施工質量;使用產品為自主研發,提供完備的售后服務及技術支持。
基于綜合管廊、管線和附屬工程的結構特點、構造要求和功能定位,參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015),并結合項目實施目標與監測需求,將綜合管廊監測指標分為環境指標、設備指標及其他。
環境指標
|
溫濕度監控、有毒氣體監測、積水水位監測
|
設備指標
|
風機監控、照明監控、供電設備就監控
|
其它
|
消防自動報警
|
監測儀器:水位計、氣體檢測儀、溫濕度變送器。
產品特點:前端智能。前端任務系統可按需靈活配置,降低傳感器使用難度; 精細工業化設計。外形小巧、重量輕、安裝快速、便捷,可顯著降低施工安裝成本;IP67/IP68封裝標準。具備優秀的防塵、防水、防雷性能。
在線監測云平臺:云平臺提供數據采集、數據展示、圖表繪制、統計分析、安全預警和系統管理等功能,實現動態跟蹤管理,及時掌握城市綜合管廊狀況的變化趨勢,輔助管理者科學決策。
<p>公司產品連續5年被應用于交通運輸部重點纜索體系橋梁檢測。與以往使用的索力檢測儀器相比,使用源清慧虹無線智能傳感器不再需要對索桿逐一進行人工測量,通過簡單、便捷的一次安裝,便可以進行持續監測,充分獲得數據樣本。 </p> <p>同時,技術人員通過源清慧虹專業的傳感云服務可在計算機和手機APP客戶端上隨時隨地、遠程查看索力監測數據和分析結果。 </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20190408100247.jpg" style="width: 631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源清慧虹產品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檢測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上橋工作的勞動強度,重要的是獲得了較之以往更為準確、充分、可靠的數據采集樣本,多年連續獲得相關部委高度評價,高效完成客戶需求,一舉奠定行業領跑者的地位。</p> <p>其實現方式是在橋梁關鍵位置部署傳感器組成傳感網,以485總線方式連接,通過以太網絡將反映橋梁環境安全的相關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使管理人員通過監控中心的云平臺或移動端APP隨時快速掌握自己責任范圍內橋梁的安全,并結合相關各種設備的運轉情況,及時了解橋梁內的環境信息、災情和非法入侵的位置。</p> <p><img data-fr-image-pasted="true"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500600103_banner.jpg" data-result="success" class="fr-fic fr-dii" style="width: 620px;"></p> <p>依托完善的預警、報警機制,一旦發現監測設備異常報警情況,管理人員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設備異常,進而解決橋梁存在的安全隱患,保障橋梁的正常運轉。</p>
<p>近日獲悉,源清慧虹公司建設完成了<strong>基于無線傳感網技術的基礎設施安全監測工程——智慧城市之瀘州橋隧群監測系統。</strong> </p> <p><strong>僅用3個月時間,源清慧虹的工程師團隊在瀘州市大跨徑、特殊結構、低等級橋梁以及配屬隧道上部署了近4000個各類傳感器及網關設備</strong>,瀘州交通主管部門的橋梁隧道運營管理人員足不出戶(數據中心),便可輕松獲知橋梁、隧道是否處于正常狀態。</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lzqs.jpg" style="width: 586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 此次瀘州市交通主管部門與源清慧虹的深度合作,將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運用于橋隧安全監測中,實現危情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排除,為人民群眾出行織牢交通安全防線。這是智慧瀘州在交通領域的具體實踐,瀘州也成為四川省第一個建立橋隧動態監測系統的城市。</p> <p>在本月16日,四川宜賓發生里氏5.7級地震,距離震源不足百公里的瀘州震感強烈。瀘州橋隧群監測系統第一時間捕捉地震對橋隧結構的影響,并反復進行對比分析出具了特別事件應急響應報告,確認本次地震瀘州市主要受監測的橋梁和隧道數據在地震發生時都出現了微小波動,但數據整體波動相對平穩,橋隧多項數據無超闕值現象發生,瀘州市大跨徑、特殊結構、低等級橋梁以及配屬隧道等交通基礎設施均未出現結構異常,符合安全標準。</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1554796580226.png" style="width: 674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通車近10年的蘇通大橋于2018年2月26至28日迎來首次夜間全封閉式“體檢”,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利用2月26至28日三天的0:00至5:00進行荷載試驗。此次蘇通大橋的索力部分“體檢”使用的就是源清慧虹公司的無線智能低功耗傳感設備作為監測儀器。</p> <p>蘇通大橋作為投入運營后的特大型纜索體系橋梁,屬于交通咽喉工程,受到繁重的通行壓力,難以投入足夠的交通封閉時間。采用清華大學研發的無線傳感網技術的無線智能低功耗的傳感設備,在索力監測環節,相對傳統的采樣方式大幅減少了時間與人力的投入,實現全部參數有效、可靠的獲知,而無需通過人員、設備的大量投入或者舍棄某些非關鍵項作為妥協。</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1554796603588.png" style="width: 675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strong>為什么選無線傳感網技術測索力?</strong></p> </section></section></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利用張緊弦原理,斜拉索索力與斜拉索振動固有頻率存在函數關系,通過測量斜拉索振動加速度信號,對加速度信號進行頻譜變換并提取基頻,計算拉索索力。</p> <p>常規采集模式:利用索力動測儀等設備,進行單根拉索的索力測試。</p> <p>無線傳感采集模式:將高精度振動采集芯片與無線傳輸、數據處理及能源模塊集成為一體,將各點采集數據匯總后,借助網關與運營商網絡(2G/3G/4G)將數據上傳至在線監測云平臺,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 </p> <table class="table table-bordered" style="width: 100%;"> <tbody> <tr> <td colspan="3" style="width: 99.918%; text-align: center;">其他監測方式對比表</td> </tr> <tr> <td colspan="3" style="width: 99.918%; text-align: center;">監測項目</td> </tr> <tr>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索塔偏位</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GPS,無線透穿,遠程監控</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全站儀</td> </tr> <tr>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梁端位移</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激光式位計+無線傳輸系統,無線穿透,遠程監控</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尺量等人工測量方法</td> </tr> <tr>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裂縫監測</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裂縫計+無線傳輸系統,無線穿透,遠程監控</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裂縫測寬儀等人工測量方法</td> </tr> <tr>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溫、濕度</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溫、濕度自動記錄儀</td> <td style="width: 33.3333%; text-align: center;">溫、濕度計人工測量方法 <br> </td> </tr> </tbody> </table> </section></section></section> <p>為了能夠在同等荷載水平下進行運營階段荷載試驗與成橋荷載試驗的對比分析,用于判明結構實際性能是否衰減,主要加載工況盡量與成橋階段保持一致,以便于數據的對比分析。靜載試驗布置如下圖所示 </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1554796663965.png" style="width: 657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本次試驗主要工況(南通側300m邊跨跨中撓度加載工況、中跨跨中撓度加載對稱/偏載工況)與成橋試驗相同,加載車數量、位置、總體重量盡可能一致。動力特性測點布置與成橋試驗一致,上述工況的一致性是后續對比的基礎。</p> <p>本次試驗與成橋試驗相比,在數據的時效性、空間連續性和監測過程投入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p> <p>1. 監測為試驗全過程監測,一方面對所有的布設有傳感器的位置可以進行不間斷的監測,保證非控制加載工況過程中,結構各位置均處于可控狀態。另一方面通過高頻監測,對加載過程中,結構的響應進行過程監測,評判數據穩定時刻。常規試驗均為特定時刻的監測結果,受加載控制經驗影響大。</p> <p>2. 提高了加載的時效性,本次試驗交通封閉審批時間5小時,實際加載過程時間僅有4.5個小時,共完成7個加載工況,平均加載耗時不到40分鐘/工況。成橋試驗共計耗時48小時,共完成15個加載工況,平均耗時75分鐘/工況,用時幾乎是當前加載方式的2倍。</p> <p>3. 監測過程實現了各參數同步監測。通過遠程遙控指令的方式,利用中繼節點和網關的通信控制功能,保證了各參數監測的同步性。常規試驗各監測項目之間獨立開展,不能完全保證同步性。</p> <p>4. 監測范圍覆蓋率高,除了同常規試驗監測相同的關鍵截面位置以外,通過分布式監測設備布設,可以監測全橋跨的狀況。</p> <p>監測過程人員投入少,借助于云端監測平臺,實現了所有監測數據的遠程可視化。現場僅配備少量數據監測人員,主要精力集中在加載組織調度、數據評判方面。</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1554796694306.png" style="width: 643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本文編輯轉載自《橋梁養護與運營》雜志“橋梁體檢新方式——無線傳感技術在特大型纜索體系荷載實驗中的應用“ </p> <p><img src="http://www.vw3n.com/storage/app/media/uploaded-files/1554796722076.png" style="width: 649px;" class="fr-fic fr-dib" data-result="success"></p> <p>蘇通長江公路大橋(Su 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簡稱蘇通大橋,位于江蘇省東部的南通市和蘇州市之間,西距江陰大橋82公里,東距長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國家高速公路沈海高速的過江樞紐,也是江蘇省公路骨架重要的過江節點。</p> <p>建成時是我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復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 、</p> <p>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全長32.4公里,其中跨江部分長8146米。工程于2003年6月27日開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蘇通大橋北岸連鹽通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公路、通啟高速公路,南岸連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p> <p>設計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 施工單位:中國交建</p> <p>創造四項世界之最:</p> <p><strong>最大主跨:</strong></p> <p>蘇通大橋跨徑為1088米,是當今世界跨徑最大斜拉橋。</p> <p><strong>最深基礎:</strong></p> <p>蘇通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群樁組成,承臺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是在40米水深以下厚達300米的軟土地基上建起來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樁基礎。</p> <p><strong>最高橋塔:</strong></p> <p>原先世界上已建成最高橋塔為多多羅大橋224米的鋼塔,蘇通大橋采用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為世界最高橋塔。</p> <p><strong>最長斜拉索最長拉索:</strong></p> <p>蘇通大橋最長拉索長達577米,比日本多多羅大橋斜拉索長100米,為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p> <p>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說,它是中國由“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轉變的標志性建筑。</p> <p>4月28日,全長32.4公里、主跨1088米的蘇通大橋通車一刻,就成為世界最大跨徑斜拉橋,創造了最深橋梁樁基礎、最高索塔、最大跨徑、最長斜拉索等4項斜拉橋世界紀錄,其雄偉的身姿成為橫跨在長江之上的一道亮麗風景。</p>
Copyright ? 2013-2019 源清慧虹公司.保留一切權利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44485號-12
Copyright ? 2013-2019 源清慧虹公司.保留一切權利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44485號-12